当前位置:赣新网 > 娱乐 > 正文

食药舆情:植入式药品广告成监管盲点 网红食品安全惹争议

2018-05-24 11:44:29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近日,植入式药品广告成监管灰色地带,引发舆论热议。在影视剧中,投放植入广告的药品相关禁忌均未显著标明,存在用药安全隐患,舆论拷问监管责任,同时呼吁完善药品广告立法体系,加大监管力度整治行业乱象。多起网红餐饮食品安全问题再惹争议,企业保障食品安全,守法诚信经营是底线。保健食品再遭曝光,监管部门表示将持续高压态势,食品安全需社会共治。

【食药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植入式药品广告成监管盲点 舆论呼吁整治乱象

近日,因鸿茅药酒事件的持续发酵,舆论聚焦影视作品中的植入式药品广告。新华社上海发布《药品广告花式植入影视剧调查》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有数十部剧目有药品广告植入,涉及多个药品品牌。在这些影视剧中,投放植入广告的药品相关禁忌均未显著标明,可能对有相应禁忌症的患者产生误导。该文章提出“影视剧‘吃药’谁来管”疑问,拷问监管责任。

舆论观点:立法和监管均存在“盲点” 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药品广告不能逾越法律底线。《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发表评论指出,无论是网站、客户端,还是电视台、报纸,抑或是可以植入广告的电影、电视剧,都不应该为了广告费而违背法律规定、进行虚假宣传。更多药企都应该引以为戒,药品广告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光明网发表评论指出医药企业“只追求荷包满满,却忽略了请遵医嘱的温情提醒,想要堵住影视剧乱植入药品宣传的漏洞,显然需要对《广告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再修改,用法律管住毫无底线的乱入行为。”

药品广告宣传功效易给观众带来误导和危害。《经济日报》发表短评,指出“有些植入情节很露骨地宣传药品功效,就可能违反法律规定,甚至有些功效演示是虚假夸大的,还可能给观众带来误导和危害。”

舆论呼吁开展专项执法整治,出台相关规范。《法制日报》表示,影视剧中的药品广告植入乱象,到了必须要整治的时候了!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在开展专项执法整治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统一的影视剧广告植入相关规范,并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尽快遏制此乱象。

舆情点评:植入式药品广告乱象亟待治理

近年来,影视作品中软性的广告植入渐成常态。因广告的生硬植入破坏了作品的故事性与艺术性,屡遭舆论诟病。而药品具有特殊性,《广告法》对此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药品广告在发布前必须接受审查;不得包含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等禁止性内容;广告内容不得与有关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不一致,并应当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非处方药应当显著标明“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而在影视作品中,这些规定都成了“摆设”。观众在热门影视剧、综艺节目的高效传播下,易受到心理暗示,进而对用药产生误解,公众的用药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

医药行业普遍“重销售、轻研发”,舆论认为,药企必须提升创新能力,将市场资金和注意力转移到药品研发,真正做到“不看广告看疗效”。当然,药企需要打造品牌形象,但在产品推广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不能打“擦边球”。同时,影视剧制作方对资本的需求也应该有起码的底线意识。专家建议,治理药品广告植入乱象需健全药品广告审批部门、广告活动监管部门和影视内容审核部门共同制定配套制度,完善广告法规体系,降低药品广告监管执法中的识别难度,才能有效扫除监管盲点。

网红餐饮食品安全问题再惹争议

日前,微博网友@醒醒好吧因吃了南京一家名为“盒子蛋糕店”的网红蛋糕腹泻,跟卖家沟通时发现其证照有问题。近日,又一起网红餐饮因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引舆论关注。北京电视台记者卧底某网红饮品店,发现“新鲜”饮品内幕令人震惊:店员不洗手切水果,手挤茶包自己都直呼恶心,用发黑的芒果榨汁,店里的新鲜水果纯属摆设,水果杯卖不完次日继续卖。

舆论观点:食品安全应时刻放在监管的“聚光灯”下

网红餐饮的食品安全监管应常态化。《健康报》表示要促进网红餐饮提升质量,让公众吃得放心、安心,相关部门的监管殊为重要,对网红餐饮的食品安全进行常态化检查,尽可能跑在食品安全风险前面。澎湃新闻表示,常态化、强有力的监管,才会逼着网红店守住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主动提升品牌生命力。

舆论问责网红店的幕后推手。《北京晨报》表示,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红,是因为有着很多人的吹捧和推荐,这些助纣为虐者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媒体分析网红企业产生质量问题的诱因。《新京报》表示,加盟模式下,缺乏强力的内部质量监管体系,很容易沦为“一个营销团队+上百家小作坊”的结构。

网民对此关注度也较高,多数网友对网红饮品的食品安全现状表示担忧。网民认为网红饮品价格高,质量却不过关,对此调侃到,“还好我喝不起奶茶”“还是喝白开水比较安心”。有部分网友探究被曝光的奶茶品牌,认为应该直接曝光涉事店铺品牌。还有网友认为报道内容有些夸大,表示“烂的水果确实恶心”,但水果放在冷冻库也是常见现象。

舆情点评:保障食品安全是经营底线

网红餐饮在营销、外形、口味等方面不断创新,受到了大量消费者的追捧,因此,网红餐饮的食安问题更容易受到舆论关注。网红店铺在享受高流量同时,也意味着公众对其有更高的要求。从网红奶茶频现食安问题到明星店铺抽检不合格,再到明星餐厅口碑不佳陆续闭店,依靠营销手段,而不能从根本保证食品安全与服务质量,网红餐饮只能“昙花一现”。

从监管层面来看,舆论呼吁提高监管效能,将检查常态化,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尽可能地从源头上遏制食品安全隐患;从企业自律方面来看,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与运营团队建设,保障食品安全,守法诚信经营;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应当主动积极的运用法律来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拥有优质的用户体验才能形成真正的口碑效应,网红餐饮才能“持久保鲜”。

保健食品再遭曝光 监管将持续高压态势

近日,央视记者调查揭秘保健食品黑幕,“保健食品暗藏致命禁药”话题,被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网、法制网等多媒体转载,一时间,保健食品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据央视网报道,消费者李先生从网上购买的所谓“仁合胰宝”,经权威检测,确认为假保健品并且非法添加禁药苯乙双胍,可能会直接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随后,警方从流通渠道入手展开调查,发现除“仁合胰宝”外,还有32种“保健食品”均来自造假黑窝点。截至目前,全国共抓获相关犯罪嫌疑人76人,查扣有毒有害保健食品15万盒、西药原料1.3万余公斤,整个案值高达12亿元。

舆论观点:监管必须严查严打 同时也应理性看待个案

监管必须严查严打。网民认为,不法商家利受利益驱使,利用老人寻求健康的心理,制假售假谋取暴利,必须严查严打。也有网民质问,不法商贩良心何在?监管何在?电商平台职责何在?

应理性看待个案。网民认为,山寨保健食品危害的是消费者,也是保健品真正的生产企业。也有网民表示,不应用拿特殊事例批判整个保健品行业。

舆情点评:食品安全需社会共治

保健食品“坑老”、非法直销、会销、传销负面不断,保健食品价格虚高、网售假冒“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药品成分等问题也十分突出,舆论一直期待保健品行业乱象能得以破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成立后,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打击传销工作的意见》与《关于进一步加强直销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近日又公布了《各地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案件信息》,进一步显示市场总局及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食品保健食品违法违规行为。

药品、保健食品网售平台不能成为不法之地,随着《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推进与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或将陆续出台。各界呼吁电商平台也应肩负起监督职责,完善内部审核机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此外,广东省、甘肃省等各省市食药监先后发布《广东省保健食品非法会议营销专项治理行动举报违法行为线索奖励实施方案》《甘肃省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调整食品药品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群众提供线索、举报。相关政策营造出良好舆论氛围,也对外传达了食品药品安全需社会共治的理念。